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鲁迅的故事新编补天读后感,故事新编补天讲什么了

鲁迅的故事新编补天读后感,故事新编补天讲什么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7:23:0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第四、虚构一些人物。如《补天》中出现在女娲两腿之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采薇》中的华山大王小穷奇,“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等。这类人物类似传统戏剧中插科打诨的丑角,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成分。作者之所以这样来塑造历史人物,目的是让他们与现实中的某些人物神似或近似,从中抒写作者的性情,并以此观照“五四”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

03 情节模式创新的“油滑”表现《故事新编》中的油滑还表现在,对传统历史小说情节模式的颠覆与突破上。一直以来,中国叙事文学都拥有着史传传统。史传是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信实如史”是历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因此,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极大地压抑制约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展露、个人才智的发挥和想象力的飞腾。鲁迅说自己创作《故事新编》的经验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事实上,从叙述的角度来看,历史小说中的情节并不等于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一个事件是不是或是否成为叙事情节,不是根据它自身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的意义,而是根据它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比如推动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或引起事变等等来加以确定。另外,同一个事件,可以构成许多不同历史故事的不同因素,在对它所属的事件进行特定主题描写中;这个因素扮演什么角色,将决定其故事的性质。

因此,在历史小说中选取哪些事件作为情节,需要作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体现出作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叙述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或者是对历史事件所属序列的调整,或者是在基本情节之外加以自由生发,而不必拘泥于史实。如《出关》中,老子为了孔子的几句话而西出函谷的情节,是鲁迅“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虽然他“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却将其作为重要情节。

鲁迅说:“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在鲁迅看来老子是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于是加以漫画化,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孔子的贪图实利、善弄权谋、老子的不合乎现代社会情势的退缩忍让、隐逸避世都在这一虚构情节中得到了展示,同时也体现出鲁迅自己执着于现实斗争的精神品格。《采薇》中伯夷叔齐,由于阿金姐的发问而饿死首阳山,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不容异己者有生存权利的“吃人”性暴露无遗,也显示了其控制异化人的思想意志的可怕力量。

这些情节都是作家的自由生发,虽然或者并不符合史实,或者并不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些情节都符合作家立足于现实的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能够充分体现出作家思想与艺术个性的个人言说。它超出了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集体经验和集体想象,在“油滑”的面目中拓展了叙事空间,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叙事情节模式的超越。

文章TAG:补天新编读后感故事鲁迅鲁迅的故事新编补天读后感故事新编补天讲什么了

最近更新